您的位置 首页 资讯

专业选得对不对,快来看看这六个维度你考虑到了吗?

作者简介:武汉大学发展规划与学科建设办公室 郭衍良 志愿填报已经过半,相信大部分考生和家长已经初选好了大学和专业。大学里的专业学习,一方面可以提升个人的认知水平和能力素养,另一方面…

作者简介:武汉大学发展规划与学科建设办公室 郭衍良

志愿填报已经过半,相信大部分考生和家长已经初选好了大学和专业。大学里的专业学习,一方面可以提升个人的认知水平和能力素养,另一方面也为未来的职业方向和事业发展奠定起点、筑牢基础,因此,专业选择十分重要。选专业需要综合考虑各类因素,我们整理了与专业相关的6个因素,一起来看看你选专业时考虑到了没?

兼顾“喜欢”与“合适”

喜欢”是志趣,是主观和感性的认知,是基于个体成长经历和价值观产生的一种直观感受,喜不喜欢会一定程度上影响专业学习的状态和质量。基于考生执着追求的“真喜欢”,也是学好专业、钻深钻精、开展科学探索的强大内源动力。考虑“喜欢”的因素时,要有意识地把随大流、表面的、不持久的“爱好”和“喜欢”进行区分,并把考生“喜欢”和家长“喜欢”区分开来。“合适”是匹配,是基于个人能力禀赋和学科特性契合度的客观分析而得出的理性结果,合不合适会直接影响专业学习的效率和成就。从这对关系上看,最好的专业选择,是“喜欢”和“合适”的统一体。

冷”专业与“热”专业

专业的“冷”与“热”有不同的维度和相应的影响路径。从报考人数比例来讲,“热”与“冷”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考生和家长的专业意愿,其中有媒体舆论的影响因素,有各专业当前招生规模因素,也包含了考生对录取概率的预判等各类潜藏因素。从社会需求来看,专业的“冷”与“热”某种意义上是该专业就业前景的反映,“热”专业可选择的工作岗位多、社会曝光度高,“冷”专业则相反;从时间维度看,专业的“冷”与“热”可能会随经济社会的发展变迁而迁移。

“难”专业与“易”专业

不同学科专业有不同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知识体系,学习模式、能力要求和考核要求也就不一样。具体到学生个体,因能力偏向和兴趣偏好不同,专业就有了“难”“易”之分。比如基础学科专业强调抽象推理、逻辑思维能力,应用学科专业偏向观察能力、实践能力,和自身能力匹配度高的就“易”,匹配度低的就“难”。有一些特色专业,如数理金融专业,课业任务重、毕业标准高,相较其他专业而言就较“难”。还有一些基础学科专业的“难”,是从学习周期而言的。比如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由于学科知识体系的原因,为了能更好地发挥专业所长,普遍会选择继续攻读硕士、博士研究生。时间周期的“难”,大部分和学科特点、职业生涯规划有关,也是考生在做专业选择时应予以关注的。

选专业与选大学

特定分数条件下,选专业和选大学密不可分,但在考虑时应有先后顺序。相对而言,不同层次的大学更多地意味着文化氛围、质量标准及职场起点的不同,而不同门类的专业更多地意味着学习内容、职业环境、发展路径的不同。通常,在不同层次高校的相近专业间,考生可优先选择高层次的高校,或者行业特色优势明显的高校。在同一层次高校做专业选择时,优先选择学科声誉好、师资队伍强、国家重点支持的学科专业,或入选国家一流学科建设名单、教育部“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卓越工程师、法治人才、新闻传播人才、医生、农林人才、教师培养计划,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名单或教育部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的、声誉和实力更强的专业。

选专业与转专业

高考专业志愿是很重要的一次选择,但不是唯一一次专业选择。很多大学规定本科生在校期间,满足相应条件的有转专业机会,同时还实行双学位和主辅修制。在攻读硕士、博士的过程中,也可以跨专业、跨学科报考。特别是当前高校纷纷按大类招生、大类培养,为学生二次选专业和转专业留足了弹性空间。这种背景下,在选择心仪高校意向专业时,可以同时选择相同大类或专业类的其他专业,以提高录取概率或转专业成功率。考生入校后,对学科专业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对个人生涯和职业有了更清晰的规划,可以再次进行更科学的专业选择,找到满足个人志趣、契合个人能力、适应社会需要的专业,实现“真喜欢”和“真合适”的统一。

选专业与选职业、行业

某种意义上讲,选择专业就是选择职业。据调查数据显示,高校毕业生从事所学专业相关职业的比例为65%—80%,意味着未来的职业选择与专业高度相关。这一比例在高度需要专门知识和技能的、有准入门槛的职业中会更高,如软件工程师、建筑设计师、会计、律师、医生、药师等。毕业生学历层次越高,从事职业和专业一致的比例也越高。同时,随着社会分工的高度细化和专业化,任何一个行业、规模组织都需要不同专业的专门人才,包括但不限于管理、工程技术、财务、法务、语言等人才。因而,专业选择不会成为毕业生进入所青睐行业的障碍或壁垒,却能提供在特定行业的立身本领和晋升能力。

当然,选择专业时要考虑的影响因素还有很多,比如有的学科门类通常文理兼收,而有的只招收理科生或文科生,还有的需要考虑家庭因素、性别因素、地区因素等。衷心祝愿所有考生都能找到个人兴趣、能力特质和未来愿景完美结合的专业,做到专业选择最优解。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大众教育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edudz.cn/zixun/2634.html

作者: 大众教育网

为您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