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小学

沂水县圈里乡中心小学劳动教育典型案例

【案例背景】 一、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对新时代的劳动教育提出明确要求。当劳动教育实现常态化、规范化、多样化,劳动育人才可能真正发生。 二、进…

【案例背景】

一、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对新时代的劳动教育提出明确要求。当劳动教育实现常态化、规范化、多样化,劳动育人才可能真正发生。

二、进入新时代,人民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家庭经济条件较以前得到较大改善,父母对孩子的优质教育更为关注,孩子学习生活环境有了较大提升。但由于家长或监护人对孩子良好培养意识陷入误区,盲目跟风“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重智育而轻劳动教育,只关注孩子文化课取得优异成绩或艺术特长的培养,不注重孩子的劳动教育,孩子参加劳动和锻炼的机会相对减少,难以养成勤劳的美德。更有甚者,部分“4+2+1”模式的家庭子女,家长过度溺爱,孩子本应有的劳动也由家长一手包办,片面地认为让孩子吃好穿好,享受好就是爱,导致很多学生在家里都过着“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生活,养成了懒惰的习惯。其结果,孩子的身体不仅得不到锻炼,智力也发展的不够好,良好品德难以形成。(郭建峰)

【案例由来】

圈里乡中心小学为沂水县最偏远的一所小学,现有校学生690人,学生群体及年龄跨度较大,而学校无专门卫生保洁人员,所有校园卫生工作均需由学生完成。加之,学校经常迎接来自各级的检查、调研和交流,承担各级别各类型的教研或其他活动,故对学校卫生的要求更高、标准更严。学校非常重视学生的校内劳动教育、家务劳动教育和社会服务劳动教育,实现劳动时间常态化、空间全域化、参与全员化,让学生学会基本的劳动技能,塑造勤劳、孝亲、敬老的美德。现在学校布局合理,校风笃实,文化浓郁,环境优美,这与学校注重学生劳动能力的培养,持之以恒地推进家校社共育是密不可分的。

【案例描述】

一、校内劳动教育基地不拘一格

学校将校园生活视作劳动教育的源泉,建设了3个校内劳动基地,即保洁区域劳动基地、绿化苗木管理劳动基地、蔬菜种植管理劳动基地,让各班认领“责任区”,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与实践活动,让学生动脑动手。同时将劳动教育拓展至班队课、团队活动、“国旗下讲话”,教育学生树立劳动光荣的思想,教育学生珍惜劳动果实,懂得每天吃的粮食、住的房屋、穿的衣服、学习用的文具等都是劳动人民辛勤劳动的结果,使学生确立劳动光荣的思想,营造“人人热爱劳动,人人参与劳动”的浓厚氛围。学校还定期开展全校性的劳动主题教育活动,如三月份开展“学雷锋活动”和“植树活动”充分发挥劳动综合育人功能,做到“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不仅给学生养成了劳动习惯,而且培养了其责任意识和集体主义精神。

二、家务劳动基地漫山遍野

农村家庭都有自己的农田,所以学校为每个学生都开辟了庭院劳动教育基地和田野劳动教育基地。因为我们乡镇所处的地理环境是山区丘陵,所以学生的家务劳动基地漫山遍野。学校根据年级特点,对低年级学生注重劳动意识的启蒙,以庭院劳动教育基地为主阵地,聚焦“烹饪基础、衣服整洁、房间舒适”等内容,让学生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学习日常生活自理、感知劳动乐趣;对高年级学生注重劳动习惯养成教育,以田野劳动教育基地教育为主阵地,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田间和野外劳动,感受父母的辛劳,让“山水田园”之美为教育“中国梦”赋能。由于学生劳动自觉性的形成,很大程度上受家长的影响,如果父母勤劳,辛辛苦苦地干活,必然促使孩子们自觉地帮助父母分担一些劳动的任务。因此学校通过家长会或其他渠道,要求家长让孩子学会料理自己的生活,养成参加力所能及的自我服务劳动的习惯,自己的事情自己做,逐步养成劳动意识。

三、社会劳动基地丰富多彩

学校挖掘劳动教育的新内涵,把劳动教育融入社会实践,和宝昌针织有限公司、鸿梅纺织有限公司、鑫昊源箱包加工厂共建了学工劳动教育基地3处,和浯河源生态农场、圈里乡中心小学校外劳动教育基地、圈里育苗工场共建了学农劳动教育基地学3处,和九州超市、前朱营社区、前朱营集贸市场共建了社会服务劳动教育基地3处,另外学校还灵活的组织学生参加各类公益劳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强化“实践体验”,成为我校劳动教育的亮点,凸显了我校“体验教育”的办学特色。

【案例反思】

马克思说:“劳动创造了美。”劳动的价值不但体现在劳动的成果上,更体现在劳动的过程中。在学校教育中坚持立德树人,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贯通大中小各学段,贯穿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把握育人导向,遵循教育规律,创新体制机制,注重教育实效,实行知行合一,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今后,学校还要适时地带领学生参加一些校外的公益劳动坚持学习与劳动实践相结合。不仅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品质,更要培养他们乐于助人和奉献爱心的良好品质,通过劳动教育对学生的一生产生积极深远的影响。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大众教育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edudz.cn/xiaoxue/3139.html

作者: 大众教育网

为您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